龙8long8。1986年出生于巴黎,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拉丁语和古希腊语专业,现往返于北京与巴黎之间。在中国生活多年的他,对当代艺术有着独到的见解和品位:拒绝中庸,热爱与众不同。
通往餐厅的玄关处,左侧青铜雕塑作品《Asclepius》由波兰著名艺术家Igor Mitoraj创作于1988年;左侧墙面壁灯由法国演员与艺术家Jean Marais创作于1960年代;圆桌是19世纪末的设计;古典吊灯是外婆留下来的老物件;圆形地毯是设计师Paule Leleu上世纪60年代的作品。
在798的HdM画廊见到了Olivier的时候,正值2024巴黎奥运会开幕之际,听他娓娓道来这套远在巴黎的老宅故事,北京与巴黎的距离也仿佛在他的讲述中被抹平了。
这很符合小欧这些年“无时差”的生活方式:他几乎每月都要往返于北京与巴黎之间,在巴黎的慵懒松弛与北京的节奏秩序之间切换。
客厅中,琳琅满目、古今中外的设计与艺术品陈列其间:左侧墙面上方小尺寸纸本作品《Devil Head No.3》来自喀麦隆艺术家Barthélémy Toguo;下方的纸本作品《洞》由中国艺术家陆超创作于2016年;左侧深蓝色多人沙发与右侧两张单人沙发,由Josef Hoffmann于1940年代设计;画面左近处的蓝色休闲椅由Josef Hoffmann与维也纳分离派艺术家Koloman Moser共同设计于1980年代,均由Wittmann生产;镀铬镜面茶几置于房间正中,呼应后方雕塑作品展台材质;古典水晶吊灯是外婆留下的旧物。
说起来,这套历史感浓郁的房子,也与奥运颇有渊源,它位于法国巴黎左岸的第七区,此前曾是现代奥林匹克创始人皮埃尔·德·顾拜旦先生的老宅。1962年,小欧的外婆买下了它,在这里生活直到102岁去世。
客厅以多把扶手或休闲椅代替传统的大型多人沙发,一侧墙面亦设有壁炉,如今仍可正常使用。右侧墙面上大幅油画《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作品由中国艺术家蒋志创作于2021年;近处Gen黑色牛皮革坐凳来自Julian Harold限量家具系列,设计于2023年。
如今这套房子如一件祖传瑰宝,传到小欧手上,对他来说,除了物质上的继承之外,更是一份家族精神的延续。“外婆在世时,喜欢文学和艺术,她是一位热情好客的女性,常在这里办派对,招待朋友;我也是爱热闹的人,在北京和巴黎都有很多朋友,大家都热爱艺术,我希望除了生活之外,这里能成为我招待朋友的据点,重新热闹起来。”
这是Olivier第一次装修自己的房子,加上在当代艺术圈浸淫多年,对他来说,改造的过程,犹如完成一个展现自己艺术审美和情绪的立体“作品”。他和设计师商量之后,为改造定下了几条主要的灵感线索。
蓝色的餐厅空间中融合了Space Age与古典风格。左侧墙面上的丙烯绘画作品《Overlay No.40》来自中国艺术家谢墨凛;右侧墙面上是一件来自18世纪西班牙安达卢西亚地区的宗教题材油画;三层锥形吊灯由主人定制;餐椅是Tom Dixon本世纪初的设计;蓝色中式地毯产于1900年代。
书房是整个房子唯一改动的结构空间,此前是卧室。墙面上多幅手稿正是1940年戴高乐在英国伦敦发表的著名抵抗纳粹宣言——《告法国人民书》;门框上方的手稿则是艺术家Christian Bérard为感谢主人外婆在战时对其慷慨的补给而书写的感谢信;Penta台灯由Robert Sonneman为荷兰品牌SMC Boxford设计于上世纪80年代;床头柜由Michel Dumas设计于1970年代;LUBI卧榻由Kurt Brandt为SOFTLINE设计。
最重要的一条,当然是要保留外婆留下的时代痕迹,老物件和老宅原有的氛围。比如客厅里的天鹅绒墙饰,曾是外婆的一位建筑师朋友在设计波尔多歌剧院时,将多余的备用天鹅绒布料送给了外婆。而另外一件外婆留下来的挂毯,更对他有着特殊的意义。“挂毯就像是一个符号,家的符号!”他笃定地说。在房子的原始结构上,他并没有做太多的改动,将老宅的风味保存下来,只按自己的生活需求,将其中的一间卧室改成了书房。
壁炉的左侧为中国艺术家马轲于2010年创作的油画作品《Shine》;角落的19世纪落地灯为家族旧物;圆几上的青铜雕塑《Vanity》由奥地利艺术家Carl Kauba创作于1910年代;右侧则摆放着爷爷由日本购得的剑柄配饰。
客厅中壁炉旁一隅,路易十六风格单椅上方,是海地艺术家Manuel Mathieu的综合材料架上作品《Killing Time ABP》;壁炉上方是一件法国艺术家Pierre-Yves Trémois的公牛雕塑,由主人父亲的老同事作为退休礼物于1981年赠予;画面最右侧的小幅绘画作品则来自中国艺术家蒲英玮。
另外一条线索,便是如何安排小欧生活中最不可或缺的物件——艺术品。Olivier的艺术品位,有着极强的个人意味和偏好性。无论是挑选,还是摆放,在他的“艺术字典”里,首要考虑“与众不同”、“出其不意”,而“理所当然”是不太能接受的。如他所言:“我想在家里摆放那些有力量感、有冲击感的艺术品,它们不是为了装饰而存在。”
客厅正中,这件栩栩如生的雕塑作品《Tronçonné》由法国艺术家Fabien Mérelle创作于2012年,可谓是主人的一种艺术宣言,也常成为客人们来家里聚会时的破冰线世纪的古典挂毯是外婆留下的,其上绣有小欧母亲的家族徽章,也是最让他有家的感觉的老物件;左侧三幅绘画作品来自18世纪著名意大利艺术家、建筑师Giovanni Battista Piranesi,描绘着艺术家想象中的古罗马城池场景;挂毯前方的一对19世纪古典风格台灯则为家族旧物。
客厅一隅,18世纪纸本绘画作品亦来自Giovanni Battista Piranesi;Narravtive 001高背椅由韩国艺术家Kim Byungsub创作于2023年,椅背的绘画采用精美的韩国传统工艺,与不锈钢椅面形成强烈对比。
他也坦然聊起如今有朋友来家里,面对着他挑选出来的艺术品,都会直观流露出“喜欢”或者“不喜欢”的态度,没有“还行”的感受,这也正是他想要的。而最能体现小欧个人趣味的艺术品,可能是客厅里那件会令一些人会略感不安的雕塑。他解释道:“我把这件雕塑作品摆放在家的正中间,如同我在品位与审美上的一种‘宣言’。这件作品的视觉冲击力非常强烈,也带来一个好处,当我举办晚宴时,不相识的朋友之间会因为聊起这件作品而熟络起来。”
步入书房的通道,主人选择了撞色设计,希望与书房内部的黑调形成反差。上方的毛毡上绘画作品《R》由中国艺术家张云垚创作于2016年;屋内写字台为家族旧物;单椅则是风靡欧洲多个世纪的Chinoiserie风格。
近年来,小欧和HdM画廊一直在挖掘中国当代有潜质的艺术家上有着独到见解和经验。他说在中国生活的这十几年,和团队一起走访了500多个艺术家工作室,不仅练就了好眼力,也见证了不少中国艺术家的成长起伏。
在他巴黎的家中,也能看到这一段在东方的生活痕迹——大多艺术品都是来自中国艺术家的创作,马轲、蒋志、叶凌瀚……他说这也吻合自己的另外一个灵感思路,古典与当代交融,新与旧的结合,不拘于东方或西方的思维限制。而混搭的韵味,在家里的颜色选择上,也有直观体现。“我不喜欢那种让人一进门就能看出整体风格的设计,我喜欢反差大的色调,每一个房间,每一个角落,都有自己的色彩和调调。”
厨房整体视觉试图呈现上世纪50年代风格。墙上摆放着中国艺术家叶凌瀚创作于2021年的小尺寸绘画作品《Lucy》;吊灯由Max Sauze设计于1980年代;冰箱来自SMEG。
卫生间里的花砖是外婆留下来的,重新修复后依旧韵味十足,画面左侧悬挂的几件肖像画,描绘的正是外婆和她的姐妹们。右侧浴缸上方的纸本作品《Agression Parfumée》来自中国艺术家夏星;LIA吊灯来自英国品牌KAIA。
因为有了这套房子,小欧的飞人生活节奏更加紧凑。他可能会于某个坐在798画廊的下午,想起巴黎家中天鹅绒墙面下的静谧;也会在巴黎的清晨咖啡时刻,想起北京某一场活动的兴奋与躁动。他说:“巴黎和北京的感觉很不一样,北京是属于未来的城市,有很多的可能性,而巴黎很漂亮,是属于过去的城市,改变相对缓慢安静。”
末代印多尔大君耶什万特·拉奥·霍尔卡二世被誉为20世纪最优雅的男士之一,他与第一任妻子卡加尔公主桑约吉塔·德维在上世纪二十至三十年代以时尚而闻名。二人于1930年代委任德国建筑师Eckart Muthesius于印多尔建造一座名为Manik Bagh Palace的现代主义宫殿,空间融合装饰艺术风格与包豪斯风格,被视为现代主义于南亚地区的一栋标志性建筑作品,图为Manik Bagh Palace中的主卧室空间。
卧室的色调沉静下来,空间设计灵感来自1930年代的末代印多尔大君的宫殿Manik Bagh Palace。
床头正上方的绘画作品《》由中国艺术家尚一心创作于2012年;“J”扶手椅由Philippe Starck为Driade设计于1987年。
有很多朋友去巴黎旅行或出差,都会借住在他这里,“熟悉的画廊主、艺术家,圈里的朋友,很多都在我这里住过了,空间里不断有北京的味道。”他笑说,去他家住,也有一个小要求,要带来一本展现自己喜好的书籍,“我正在壮大这个流动的书籍收藏!”
这不免令人想起海明威讲述巴黎社交圈的那本经典著作《流动的盛宴》,“流动”的字眼从书中溢出,流向了小欧的家族,又从他的外婆流向他,并继续扩散前行,为这场“盛宴”做出了生动的当代注解。
看完小欧的家,你最喜欢空间中的哪个角落?哪件艺术品让你感到喜欢或不喜欢?欢迎下方留言和我们分享你的想法,DECO将选出一位精彩留言送出一本新刊。